2013年10月13日 星期日

新聞轉載---大葉大學設計暨藝術學院碩士班余欣青校友創辦有余漆坊, 打造無毒漆工藝



有余漆坊 打造無毒漆工藝
20131013日星期日 



【記者徐千雯、林冠瑩/台北市報導】「用漆做筷子?能吃嗎?」這是許多民眾接觸漆筷的最初反應,而位於圓山「Maji Maji集食行樂」市集裡的有余漆坊,則努力改變這樣的想法。創辦人余欣青透過製作販售漆藝產品,推廣台灣漆器,提倡「工藝生活化」,以天然漆做筷子,擴展漆器的實用性,也宣導漆知識。


台灣漆工業 漸受重視

台灣漆器的培植始於日治時期,但由於漆器製作費工費時,無法完全機械化、自動化,且台灣早期農業社會生活簡樸,漆器的使用不普遍,台灣光復後,美育教育的課程中亦缺乏漆器教育,因此社會上一般人對於漆器是何物感到相當陌生,甚至認為是日本人的產物。但近二十年來在國民經濟富裕及文化發展推動下,漆工藝逐漸受到重視。

不厭其煩 宣導漆器知識

大葉大學設計暨藝術學院碩士的余欣青,大學之前未曾接觸過漆,卻在學習的過程中發現對手工漆器的喜愛;畢業後,認為民眾對於何謂漆器不太了解,她說:「所以我就更加確定要走這條路,讓更多人知道什麼是漆器。」於是開始跑市集賣漆工藝品,並且於二一二年五月創辦有余漆坊。一開始跑市集的目的就是推廣漆藝,她強調她所使用的「天然漆」是無毒環保的概念。天然漆也叫做生漆,它是一種從漆樹上採下的汁液,是天然的植物性顏料,再去加一些天然的礦物色粉,調出顏色,所以它是完全無毒的。

有余漆坊主要販售筷子,筷子是吃的東西,當然它上面的顏料就會很重要,再加上台灣人對於天然漆筷的接受度還不是很高,所以余欣青會不厭其煩地跟客人解釋,原料是從漆樹上割取下的生漆,是天然的環保材料,天然漆在乾燥過後,具有防水、耐熱、耐酸鹼的特性。每一雙漆筷都是親手用棉花沾拭生漆,慢慢地將生漆揉進木筷的木紋裡,木筷的筷身摸起來非常滑順,木頭的縫隙都被生漆填滿了,因此清洗的時候,不需用到洗潔精與菜瓜布,很輕鬆地即可洗淨。

手工製作 困難重重

而以筷子為主要販售商品的原因,她說:「其實在學校最開始學的時候是做手鐲,老師會教我們用這個來做因為它的面積比較大,比較可以方便創作,可是做久了就會很膩,就想說來做做筷子。」她表示,台灣很少人在做漆的筷子,當他們開始試做以後就發現做起來很漂亮,並且真的可以拿來用,損壞率也不高,於是覺得是一個挑戰的機會,「因為其實筷子的面積很小,能夠發揮創作的地方就有侷限,所以就會有挑戰性,想挑戰在這小小的面積做變化,讓人能夠一眼就看出是漆器的筷子」。

談到製作漆器最需克服的,余欣青說,就是「漆咬」,因為漆裡面有個成分叫做漆酚,會引起人體的過敏反應,只要是第一次做的人,大概一個禮拜後就會開始搔癢,甚至身上會長一粒一粒的東西或一片一片地腫起來。在學生時期很痛苦很難受,因為不可能短期內就免疫,因此有些人會因為這樣無法持續製作而放棄,但從不輕言放棄的她表示:「那是我們必經的過程,我也有經歷過但是自己還能忍受,看了醫生以後就沒事了」。

持續創作 延續台灣手工漆業
余欣青說,現在多以賣熟客為主,雖然不多但就是慢慢地累積。她表示,本身的收支是不平衡的,藝術家很辛苦,尤其全部都是靠自己一個人製作。家人一開始很支持,現在卻有點反對了,因為現今大部分的文創產業多量產,很多設計師有想法再發包給別人做,而余欣青完全是靠自己,但她堅定地說:「我還是覺得要堅持下去,因為做這行的人真的太少了,我覺得會不會我不做了,這個產業就會消失在台灣,好不容易冒出一點頭就馬上被砍掉,所以不想放棄」。

【新聞圖文影音來源】:生命力新聞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